担面的罗,怎么写?
担面的“罗” 字共有 8 画,笔画顺序为: 竖、横折、竖、竖、横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点
“罗”,普通话读音为luó,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。“罗”的基本含义为捕鸟的网,如罗网;引申含义为张网捕捉,如罗掘、门可罗雀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罗”字还有搜集,招致,包括的含义,如罗捕、罗致。
面罗是什么意思?
面罗由罗圈和罗底组成。罗圈一般选取椴木或柳木等质地松软、柔韧性好、无异味的树木做原材料。
罗匠先将木料分解成薄板,表面刨光,随后浸入水中。
薄木板吸收了水分后,变得韧性十足,此时可揻成环状,同时辅以小火烘烤,使其干后不走样变形。
环形的罗圈两端需要打孔,用细藤条绑扎加固。同样工序,再做一个尺寸略小的罗圈条。
接下来,将整张尼龙网纱蒙在大圈上,小圈的木条紧贴着套进去,把尼龙网纱夹好固定,再用力绷紧拽平整,最后在罗底边缘钉上易拆卸的木螺钉,一张简单实用的面罗就做好了。罗底的网纱容易破损,可以更换。
“越女采莲秋水畔,窄袖轻罗,暗露双金钏。照影摘花花似面,芳心只共丝争乱?
【作者】:欧阳修 【朝代】:北宋 【体裁】:词
【描写】:
明净的秋水畔,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***莲。轻盈的罗袖,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,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。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,与莲花争妍,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,却不防藕"丝"缕缕,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……转眼天晚,风起露降,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,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,不见了同来的伙伴。此时,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,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,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,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。
【赏析】:
此词以通俗的语言、鲜明的形象、明快的节奏,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***莲的动人情景。
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,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在美丽的荷塘里,用灵巧的双手***撷莲花。这里词人只是抓住***服饰的一部分,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、婀娜舞态勾勒出来,笔法至为简练。“暗露双金钏”一句写得更好,富有一种含蓄的美、朦胧的美。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,闪闪烁烁,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,若是完全显露出来,即毫无意味了。
以下两句分别写***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,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,语浅意深,以俗为雅。这里的“照影摘花花似面”,俗中见雅,形象逼真。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,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。
就意义来讲,这句话写的是***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,接着伸手***莲,然后感到花如人面,不忍去摘。由于层次多,动作性也很强,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。“芳心只共丝争乱”一句,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。芳心,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。“丝”字指***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,随事生发,信手拈来,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,构想绝妙。
下片场面渐渐变得紧张。天晚了,起风了,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涛。***莲船在风浪中颠簸、挣扎,有的竟被风浪冲散,似乎只剩下一个***莲姑娘。“鸂鶒滩头风浪晚”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。接着词笔转而写***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。“露重烟轻”,是具体地描绘暮色。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,暮色苍茫,能见度极低,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,但***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。其焦急之情,仓皇之状,令人可以想见。
在结尾之前,词情有一个跳跃,上面说姑娘在寻找伙伴,但到底找到了没有,词人未作具体交代。根据“隐隐歌声归棹远”一句来看,她们已快乐地回家,当然是找到了;而“离愁引著江南岸”,则似若有所失,又象是没有找到。境界迷离惝恍,启人遐想,曲终而味永,正是这首词的妙处。